首頁 > 醫療項目

醫療項目

增生療法

  • Q1.甚麼是PRP血小板濃縮治療?這是治療甚麼?跟傳統治療有何不同?

    血小板濃縮治療是治療肌腱、關節、軟骨退化的新療法。

    以前軟骨退化只能症狀控制。吃止痛藥治標不治本,容易傷腎。打玻尿酸只能增加潤滑,軟骨仍然在磨損,磨損到最後,只能開刀換人工關節,就必須承擔開刀風險。

    PRP血小板濃縮治療可以在不吃止痛藥的情況下,延緩開刀治療的時機。讓軟骨重新生長,進一步達到延緩退化、改善退化的狀況。

  • Q2.PRP注射的原理與作用機制
    (一)PRP注射的原理
    • 1. 血液的提取與分離
      (1)醫生會從患者的手臂抽取少量血液(通常為20-50毫升)。 (2)利用離心機將血液分離成不同層,包括: .紅細胞層(底層) .血小板貧血漿層(頂層) .富含血小板的血漿層(PRP,中間層)
    • 2. 濃縮血小板與生長因子
      PRP(富含血小板血漿)中含有高濃度的血小板,而血小板內儲存著多種生長因子,例如: .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 .表皮生長因子(EGF)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 .轉化生長因子(TGF-β)
      這些生長因子可以促進細胞修復、組織再生以及新血管的形成。
    • 3. 注射到目標部位
      提取的PRP會被注射到需要治療的部位,如皮膚、關節、頭皮或肌腱等,根據不同的治療目標進行操作。
    (二)PRP的作用機制
    • 1. 促進組織修復與再生
      PRP中的生長因子能吸引幹細胞和纖維母細胞到受損部位,加速組織修復與再生。
    • 2. 促進血液循環
      生長因子刺激新血管的生成,提高局部血液供應,加速恢復過程。
    • 3. 減少炎症與疼痛
      生長因子能調節免疫反應,減輕炎症反應,並緩解疼痛感。
    • 4. 刺激膠原蛋白生成
      PRP可加速膠原蛋白的生成,使皮膚更加緊緻有彈性,特別適用於美容抗老。
  • Q3.要治療幾次?費用如何計算?

    PRP增生療法為自費療程,會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施打治療部位不同,有個別的治療規劃,一般完整療程以三次為標準,若三次治療後有明顯改善,但仍有些許不適,後續可接受復健或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追加PRP次數。

  • Q4.我接受治療後,要怎麼知道軟骨有沒有重建改善?多久會有效?要不要回來做第二次治療?甚麼時候要回來做第二次治療?

    可以簡單地從症狀反饋來評估,例如:平時走2分鐘痛、現在行走可以達10分鐘以上:之前沒法爬樓梯、現在可以慢上下樓梯。

    通常前三天會輕微腫脹,7~14天開始症狀減輕,建議和醫師討論後再以影像檢查,客觀評估改善狀況。

  • Q5.治療可以支撐多久?多久要追加治療?

    如果您是輕微的年輕患者,治療經驗上通常很久。可以五年十年後有症狀才治療。如果是中度的患者,一般一年到兩年追加保養。如果是嚴重的患者,症狀改善明確的話,約半年追加治療。

治療注意事項

注射後當天盡量休息。 注射3天內山現紅、腫、熱、痛的反應,可服用止痛藥(普拿疼)或冰敷緩解症狀。 注射3天後改熱敷或搭配復健治療,若仍有疼痛不適情形可持續服藥緩解症狀。 注射後有發燒或>7天疼痛嚴重未改善須立即回診。 注射後1-2週避免劇烈運動,2週後可逐漸恢復活動量。 注射後2-3週服用類固醇或抗發炎藥NSAID,避免注射部位使用消藥膏或貼布。

禁忌與注意事項

發燒、近期有感染、剛拔牙完3天內 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艙 痛...等特殊自體免疫性疾病 糖尿病控制不良(HBA1c>8.5) 若有以上症狀,治療前請與專業醫師詢問 ※傳染疾病患者:敗血症、血癌患者、免疫系統疾病注射部位感染發炎。

貼心叮囑

完整療程包含2-3次注射治療,期間每2-4週施打一次 ※因患者病症不同,須遵照醫師診查及建議選擇適合的療程,僅供醫療院所衛教使用,有任何相期問題請洽詢治療院所

可適用範圍

膝關節炎、膝副韌帶拉傷、膝蓋半月軟骨撕裂、膝蓋十字韌帶損傷、退化性髖關節炎、肩關節旋轉肌撕裂、肩膀疼痛 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足底筋膜炎 各處肌腱、肌肉拉傷、腕隧道症候群 足踝扭拉傷、腰部疼痛、手腕三角軟骨受損

高濃度葡萄糖注射

我們採用高濃度葡萄糖水作為治療的注射劑,這是目前公認最安全且有效的增生注射劑之一。 高濃度葡萄糖注射增生療法是重新啟動與加速受傷組織的自我修復,將葡萄糖注射至受傷的組織周圍,誘發刺激自體受傷組織的重新修復,以減緩疼痛。 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結合肌肉骨骼超音波儀器,實現對受傷組織的精準定位。這不僅提高了治療的精準性,還降低了治療的風險。透過超音波技術,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損傷的範圍,確保葡萄糖水準確注射到需要修復的位置,最大化治療效果。

【多元化的應用範疇】 葡萄糖注射治療不僅適用於各種運動傷害,還包括頑固性足底筋膜炎、退化性關節炎、肩膀旋轉肌、鈣化性肌腱炎、網球肘、高爾夫球肘、媽媽手、手腕三角纖維軟骨損傷、板機指、尾椎痛、腕隧道症候群、顳顎關節疼痛、足跟痛、腳踝扭傷、下背疼痛、脊椎疼痛、急慢性關節扭傷、膝蓋韌帶拉傷、慢跑後膝蓋疼痛、韌帶鬆弛等。

治療頻率及次數:個體化調整

增生療法的注射頻率及療程次數因人而異。如需快速達到疼痛緩解及軟組織強度增加的患者,可平均每週進行一次,但具體的注射頻率及次數,應由專業的醫師根據病患的身體狀況而定,詳細請洽您的醫師諮詢

治療後需注意事項:追蹤與綜合治療

治療後,患者可能在注射部位感受到短暫的腫脹疼痛,約持續3天到1週不等,依患者每個人的狀況而定。在這過程中患者應注意多多休息,盡量避免消炎藥物,以免影響療效。當疼痛趨緩後,可以進行簡單的關節活動,並配合復健治療。

玻尿酸注射

玻尿酸(Hyaluronic Acid,簡稱HA)是一種天然存在於人體皮膚、關節滑液及結締組織中的物質,具有高度的保水性及避震效果。

隨著年齡增長或關節退化,滑液中的玻尿酸濃度會下降,導致潤滑減少、摩擦增加,進而引發疼痛與發炎反應。

關節玻尿酸治療,作為非手術選擇,成為越來越多關節疾病患者的首選。這種治療透過注射高濃度玻尿酸改善關節潤滑、減緩磨損,旨在減緩疼痛並提升活動靈活性,重拾生活的各種活動。

治療原理

核心原理在於將高濃度玻尿酸溶液注射到受損或受磨損的關節,增加關節液中的玻尿酸含量,改善潤滑度、減緩磨損,同時有助於減輕疼痛。

治療適應症

適用於輕至中度的骨關節炎患者,尤其適合尋求非手術選擇的患者或因其他健康問題不適合手術的患者。

治療流程

治療相對簡單迅速,透過注射器將玻尿酸注入患者的受損關節,通常在診所進行,無需住院。

治療效果

效果持久:雖然效果因個人而異,但通常玻尿酸注射的效果可以持續數個月至一年以上。

玻尿酸治療的機轉與挑戰

1關節滑膜液中的玻尿酸是營養、潤滑、吸震等的重要成分,通過注射補充有助於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症狀。

2玻尿酸促進膠原蛋白重組,保護軟骨細胞避免凋亡,有助於軟骨生成。

3注射玻尿酸可以與關節內細胞結合,增加內生性玻尿酸的合成,改善關節滑膜液的黏稠度和彈性。

4玻尿酸抑制發炎反應,減少發炎細胞活性,調節免疫反應。

哪些人適合注射玻尿酸?

輕至中度骨關節炎患者

玻尿酸注射通常適用於骨關節炎症狀輕至中度的患者,尤其是初期的退化性關節炎。

尋求非手術治療的患者

對於不希望進行手術的患者,玻尿酸注射提供了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選擇。

手術不適合的患者

有些人因為健康原因或其他因素不適合進行手術,這時玻尿酸注射成為一種可行的治療方式。

希望緩解疼痛和提升活動能力的患者

玻尿酸注射可以緩解關節疼痛,提升活動靈活性,讓患者更好地參與日常活動。

長期接受其他治療無效的患者

對於長期接受其他治療但效果不佳的患者,玻尿酸注射可能成為一種考慮的選項。

注重延緩疾病進展的患者

玻尿酸注射被視為一種有助於延緩骨關節炎進展的治療方式。

然而,患者在考慮玻尿酸注射前,應詳細諮詢醫生意見,了解治療的適用性以及可能的風險和好處。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評估是否適合進行這種治療。

治療後的效果及注意事項

避免過度活動在注射後的一段時間內,建議避免過度活動和重壓,以免增加注射部位的壓力,有助於玻尿酸的穩定吸收。

冰敷注射後可能會出現輕微腫脹或疼痛。患者可以應用冰敷來緩解這些症狀,每次敷冰約15-20分鐘。

避免擠壓注射部位患者應該避免用手觸摸、按摩或擠壓注射部位,以防止玻尿酸在注射部位外擴散。

定期追蹤定期追蹤是確保治療進展順利的關鍵。患者應按醫生的建議參與預定的追蹤檢查,以確保玻尿酸注射的效果和可能的調整。

異常反應患者應密切注意注射部位是否有任何異常反應,如過度腫脹、劇烈疼痛、發熱、紅腫或有異味的分泌物。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應立即告知醫生。

不適症狀如果患者在治療後出現不適感,如持續性疼痛、過度腫脹或其他異常情況,應盡早向醫生報告。

什麼是超音波導引注射?

是一種結合超音波成像技術的精準醫療方式,透過即時視覺化的引導,幫助醫師將藥物或治療物質(如玻尿酸、類固醇、PRP等)注射至目標部位。

這項技術不僅能讓醫師在注射時清晰辨識關節、肌肉、肌腱及神經等結構,還能避免傳統盲注帶來的誤差與風險。透過超音波影像的輔助,注射過程更加安全、精確,能有效減少併發症並提升治療效果。

超音波導引注射的特點在於即時觀察與定位,因此能確保針頭準確到達病變部位,將藥物作用於最需要的地方,進一步提高治療效率。

什麼情況下需要使用超音波導引?

肌肉骨骼疾病

.關節疼痛:如退化性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五十肩)。
.肌腱炎:例如: 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足底筋膜炎、阿基里斯腱炎。
.滑囊炎:例如: 髖部滑囊炎或肩部滑囊炎。

運動傷害

扭傷、拉傷、肌肉撕裂等。
例如:急性或慢性運動損傷

神經壓迫或疼痛

神經周圍的疼痛或壓迫病變。
例如: 坐骨神經痛或腕隧道症候群

超音波導引注射的操作流程

  1. STEP

    歷史評估與診斷醫師會先詳細詢問病史、症狀及進行相關檢查,確認適合進行超音波導引注射。

  2. STEP

    超音波檢測定位使用超音波設備,清晰顯示關節、肌肉、肌腱及神經等結構,確認病變部位與治療目標。

  3. STEP

    無菌處理醫師會清潔並消毒注射部位,降低感染風險。

  4. STEP

    即時導引注射醫師在超音波引導下進行注射,通過超音波影像精準定位針頭位置,並確認藥物是否成功注入指定部位。

  5. STEP

    注射後注意事項完成後,患者通常可立即活動,但需要遵循醫師指示避免劇烈運動,並定期回診評估效果。

超音波導引注射的優點

高精確性通過超音波,醫師可以準確避開血管、神經等敏感區域,提升安全性。

低風險避免盲注可能導致的誤傷或併發症,如感染、血管損傷等。

治療效果更好直接將藥物注射到病變部位,效果更顯著,藥物利用率更高。

無需住院整個過程快速完成,通常不超過30分鐘,患者可即時返回日常生活。

常見問題(FAQ)

參考資料:Mayo Clinic、Cleveland Clinic、WebMD、Johns Hopkins Medicine、AAOS(美國骨科醫師學會)、RadiologyInfo.org、MedlinePlu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