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沒效?|徒手治療|常去按摩卻總是痠痛沒改善?復健科醫師告訴你原因

▍常去按摩卻總是痠痛沒改善?復健科醫師告訴你原因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肩頸痠痛、腰痠背痛去按摩店按一按,當下覺得舒服放鬆,但幾天後痠痛又回來?

手舉不高、洗頭、穿衣都困難,按摩只能短暫緩解不適?

這些情況的原因,可能不只是肌肉緊繃,還可能與關節、神經或軟組織功能受限有關。復健科醫師建議:按摩可以短暫舒緩,但若症狀反覆,應考慮專業評估與治療方案。

​​--------------

▎按摩(Massage)

按摩是一種 以舒緩肌肉、放鬆身心為目的 的手法。透過按壓、揉捏、敲打、滾動等方式,刺激肌肉與軟組織,促進血液循環,短期改善肌肉緊繃。

▼ 適用情況:

|肩頸或腰背短期緊繃、疲勞

|生活壓力大,需要紓壓

▼ 局限性:

|無法改善關節活動受限、五十肩或椎間盤突出

|缺乏醫療評估,對神經壓迫或嚴重關節問題可能無法有效改善

|小提醒:按摩能帶來舒緩,但若痠痛反覆,建議先諮詢專業物理治療師或復健科醫師。

-----------

▎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徒手治療是一種非侵入性醫療方式,由專業物理治療師在醫師處方下操作,結合《 解剖學 》、《 生物力學 》與臨床評估,透過關節鬆動、筋膜鬆弛、神經鬆動等手法,針對肌肉、關節、筋膜與神經系統進行調整,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促進組織修復,幫助恢復日常生活功能。

​-----------

▎常見徒手治療手法與特色

✅​ 筋膜放鬆(Fascial Release)

|   改善軟組織沾黏,提升肌肉柔軟度與血液循環,預防活動受限。

​✅ 深層肌肉按摩(Deep Tissue Massage)

|   針對慢性痠痛或運動傷害,放鬆肌肉,改善血液循環。

​✅ 關節鬆動術(Joint Mobilization / Manipulation)

|   增加關節滑動,改善活動範圍,常用於五十肩、術後關節沾黏。

​✅ 神經鬆動術(Neural Mobilization)

|   改善神經受壓或沾黏引起的酸、痛、麻,透過動作引導神經滑動,恢復彈性與血流。

​✅ 被動運動(Passive Range of Motion, PROM)

|   用於無法自主活動或術後腫脹的患者,維持關節活動度,預防攣縮或沾黏。

​​--------------

▎徒手治療作用

​|  神經調節作用 : 透過關節與軟組織刺激,幫助中樞神經抑制疼痛

​|  生物力學調整 : 改善關節滑動與軟組織延展性,動作更順暢

​|  循環促進與組織修復 :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氧合與代謝

​|  結合運動訓練  : 搭配運動訓練,效果最佳,可提升關節穩定度

​​--------------

▎常見適應症 / 症狀

◉ 非特異性下背痛

◉ 頸部疼痛 / 頸因性頭痛

◉ 五十肩

◉ 膝關節退化

◉ 肌筋膜疼痛

◉ 運動傷害(扭傷、拉傷、肌腱炎)

◉ 姿勢性痠痛 / 不良姿勢

⚠️ 不建議自行嘗試的人群

❌ 急性骨折

❌ 惡性腫瘤或感染未控制

❌ 嚴重骨質疏鬆或其他醫療禁忌症

​​--------------

禁忌:

局部感染、惡性腫瘤、懷孕腹骨盆部位、嚴重出血體質或抗凝血藥物未穩定者,皆不建議進行震波治療。骨骼未成熟之青少年則需依照醫療專業評估使用部位與能量。

可能副作用:

治療部位可能出現短暫紅腫、痠痛或輕微瘀青,通常為可接受範圍並會自行緩解。若治療後疼痛反應明顯異常,需調整能量劑量或治療頻率。

按摩雖能放鬆肌肉、舒緩壓力,但對五十肩、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慢性肩頸或腰背痠痛,仍需要專業評估與介入。
 

▍溫馨提醒:
以上資訊僅作為一般性衛教參考,實際治療方式與實際療效,
應人而異,需依個人狀況由專業醫師或治療師評估後決定。

​--------------

▎參考文獻

​|Cleland, J. A., Childs, J. D., & Fritz, J. M. (2009). Spine, 34(25), 2720–2729

|Bialosky, J. E., Bishop, M. D., Price, D. D., Robinson, M. E., & George, S. Z. (2015). Pain Manag, 5(3), 209–221

|Bialosky, J. E., et al. (2018). J Man Manip Ther, 26(2), 66–74.

|George, S. Z., et al. (2021).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51(11), CPG1–CPG60

|Wilhelm, M., et al. (2023).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53(4), 246–257

|Bialosky, J. E., et al. (2009). Manual Therapy, 14(5), 531–538.

|Mintken, P. E., Cleland, J. A., Whitman, J. M. (2010). Manual Therapy, 15(5), 334–35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