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為什麼要持續復健?——原來「大腦」比你想的更有韌性
▍中風(特別是缺血性中風)是 40 歲以上族群的第二大死因,
更是導致長期失能與殘疾的主要原因。
雖然臨床治療技術如靜脈溶栓與血管內取栓已大幅改善急性期存活率,但許多患者在急性期後仍面臨不同程度的運動、語言與認知障礙。
▍「我練這麼久都沒變好,是不是沒救了?」
許多人在復健幾個月後,看不見明顯改變,
就以為「神經壞了就沒救」。但事實上,大腦擁有強大的可塑性。
--------
▍ 什麼是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又稱神經功能重塑,是指整個神經系統——包含大腦、脊髓與周邊神經——
在學習、受傷或復健過程中,能夠重新組織結構與功能的能力。
換句話說,大腦並非固定不變的器官,而是能藉由神經生長(growth)與重組(reorganization),在受損後重新連接神經網絡,並以新的方式運作。
當我們學習新動作或進行復健訓練時,大腦會透過神經可塑性形成新的神經連線,當特定腦區受損後,鄰近或對側未受損的腦區能重新分工,逐步承擔原本受損區域的功能,協助恢復動作與感覺控制。
研究顯示,持續訓練能促使皮質活動範圍擴大,並重新建立與強化腦神經迴路,進而形成代償性路徑,使患者逐步恢復更多功能。
中風後的前三個月,是神經可塑性最活躍的黃金期,若持續訓練,改善可延續至一年甚至更久。
--------
▍神經可塑性的主要分類
1️⃣ 發育可塑性(Developmental plasticity):
出現在大腦發育期間的正常或受損後重組反應。
2️⃣ 經驗依賴性可塑性(Experience-dependent plasticity):
由重複練習或高強度訓練引發的神經連結變化。
3️⃣ 反應性可塑性(Reactive plasticity):
對神經損傷(如中風)產生的代償性調整與功能接管。
4️⃣ 過度可塑性(Excessive plasticity):
當可塑機制失衡,可能導致功能過度補償或異常活動(例:肌張力障礙)。
5️⃣ 脆弱性相關可塑性(Vulnerability-related plasticity):
在特定病理狀況(如缺氧性腦病)下表現出較高的受損風險。
------------------------------------
▍ 為什麼「練了卻沒感覺」 ?
神經修復不同於肌肉訓練,不會立即見效。
想像神經連線就像肌肉纖維,有粗有細而我們要鍛鍊的就是訓練我們的大腦,當大腦反覆的動作、意念與刺激,會讓神經路徑逐漸穩固。即使初期「沒變化」,也代表大腦正在學習新路徑。
------------------------------------
▍如何在日常中促進大腦的可塑性?
1️⃣重複動作訓練:固定時間練相同動作,如:伸手拿杯、扣鈕扣
2️⃣任務導向訓練:有目的的活動能同時啟動多個腦區,如綁鞋帶。
3️⃣多感官參與:結合視覺、觸覺與聽覺刺激,例如:看著手感受觸感、聽口令。
4️⃣睡眠與休息:是神經修復與連結強化關鍵時期,能提升復健成效
5️⃣ 正念練習:覺察內在聲音,將負面語言轉為正向肯定。
改變信念,就在改變神經迴路 —當你在想「我要伸手」
「我要抬腳」時,大腦神經連線就被重新啟動。
而當你反覆想「我沒希望了」,大腦會強化「放棄」的路徑。
意識沒有對錯,它只會加強你重複的方向。
▍改變思維強化正向連結-轉換的練習
|「我是不是一輩子都不會好了……」
→「現在的我還在學習,大腦也還在嘗試新的連線。」
|「我每天坐著個都不知道有沒有用?」
→「這不只是動作練習,而是我和大腦一起重新學會控制身體。」
|「我是不是一輩子都不會好了?」
→「大腦的可塑性沒有期限,只要持續練,就有機會改變。」
|「手還是動不了,代表沒希望了嗎?」
→「手暫時動不了,但大腦仍在學習重新控制它。」
當我們開始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大腦也會重新啟動新的連結。
相信自己,是神經可塑性的第一步。
----------------
參考文獻
|Cramer SC et al. (2011). Harnessing neuroplasticity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Brain, 134(6):1591–1609.
|Nudo RJ. (2013). Recovery after brain injury: mechanisms and principles. Front Hum Neurosci, 7:887.
|Ward NS. (2015). Using neuroimaging to study recovery after stroke. Nat Rev Neurol, 11(12):608–619.
|Davidson RJ & McEwen BS. (2012). Social influences on neuroplasticity: stress and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well-being. Nat Neurosci, 15(5):689–695.Ismail FY et al., Windows of opportunity in the developing brain: Plasticity mechanisms in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and neurorehabilitation.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7. PubMed PMID: 27567276
Cramer SC et al., Harnessing neuroplasticity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Brain, 2011.
